白癜风症状图片及治疗 https://m-mip.39.net/nk/mipso_4769919.html容易误读的糖化血红蛋白假性升高与降低
糖化血红蛋白是人体血液中葡萄糖与血红蛋白经非酶促结合反应形成的稳定的化合物,可以反映测定前2-3个月的平均血糖水平,是评价糖尿病患者长期血糖控制水平的金标准,同时也是许多国家糖尿病学会推荐的糖尿病诊断标准。
临床实验室普遍采用的糖化血红蛋白测定方法有多种,按原理可分为两大类:一类是基于糖化与非糖化血红蛋白所带电荷不同,如离子交换层析法、电泳法;另一类是基于糖化与非糖化血红蛋白的结构不同,如免疫法、亲和层析法及酶法等。
目前我科测定糖化血红蛋白有两种方法
1
检验科生化室采用的是全自动糖化血红蛋白分析仪,其检测是基于离子交换的高效液相色谱法原理,即上述第一类方法,该方法测定结果可以溯源至IFCC(国际临床化学与医学实验室联盟)参考方法,其准确度和精密度都非常高,建议临床医生优先选择该方法,但该方法样本要求必须是静脉采血,出报告时间也相对较长。
2
门诊化验室采用的特种蛋白干式免疫散射色谱分析仪,其检测原理是免疫法,属于上述第二类方法,该仪器为POCT(即时检测)的设备,其精密度略低于生化室仪器,但该设备可以采用末梢血检测,30分钟就能出报告,临床医生和患者可以根据自己的需求选择合适的检测方法。
为保证检测结果一致,我们每年会对两台设备进行一次比对,下面附表1是我检验科年11月份糖化血红蛋白的比对结果,结果表明符合规定要求。
附表1:
比对标本
糖化结果(%)
偏差
是否合格
(偏差绝对值0.5)
生化室
门诊化验室
1
5.6
5.6
0.0
合格
2
6.4
6.6
0.2
合格
3
7.3
7.2
-0.1
合格
4
7.9
7.7
-0.2
合格
5
9.8
10.3
0.5
合格
6
10.3
10.3
0.0
合格
7
11.9
12.3
0.4
合格
8
13.0
13.0
0.0
合格
9
9.7
9.5
-0.2
合格
10
9.4
9.4
0.0
合格
11
12.1
12.6
0.5
合格
First
同所有检测系统一样,糖化血红蛋白检测也存在干扰因素,由于糖化血红蛋白是红细胞中血红蛋白与葡萄糖的结合产物,因此,任何引起血红蛋白数量与质量变化的因素都会干扰糖化血红蛋白测定,对结果产生影响。
干扰因素包括:血红蛋白病、衍生血红蛋白、红细胞生存周期的异常及药物等。
有些干扰因素及干扰程度取决于所采用的测定方法(方法学特异),而有些干扰无论采用何种方法都无法克服(非方法学特异)。
干扰因素的详细介绍非方法学特异的干扰因素1红细胞生存周期的异常:
(1)红细胞寿命缩短可致糖化血红蛋白结果假性降低,如溶血性贫血、大量失血、脾肿大、风湿性关节炎、慢性肝病等。
(2)红细胞平均寿命增加可致糖化血红蛋白结果假性升高,如脾切除、再生障碍性贫血、缺乏维生素B12、肾损伤等。
2血红蛋白病:
目前许多测定方法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克服大部分常见的变异血红蛋白的干扰,但仍有特殊的变异血红蛋白干扰测定结果。
3药物:
(1)维生素C和维生素E可以抑制血红蛋白的糖基化,长期大剂量服用可使糖化血红蛋白结果假性降低。
(2)长期大剂量服用乙酰水杨酸盐、嗜酒会导致血红蛋白乙酰化,使糖化血红蛋白结果假性升高。
(3)长期使用阿片类药物、羟基脲,可使糖化血红蛋白结果假性升高。
4妊娠:
妊娠时,可使糖化血红蛋白结果假性降低。
5进展迅速的1型糖尿病:
糖化血红蛋白不能真实反映急性血糖变化情况,使测定结果假性降低。
6*疸、高脂血症:
严重的*疸、高脂血症可能干扰测定结果,使测定结果假性升高。
附表2:
影响因素
对糖化血红蛋白的影响
造血原料缺乏相关的贫血
假性↑
铁缺乏和叶酸、维生素B12缺乏导致的贫血
脾切除
假性↑
增加红细胞寿命
尿*症
假性↑
氨基甲酰血红蛋白的形成
严重的高甘油三酯血症
假性↑
当甘油三酯浓度mg/dL时
严重的高胆红素血症
假性↑
当胆红素浓度20mg/dL时
长期饮酒患者
假性↑
乙醛血红蛋白的形成
慢性水杨酸盐的摄入
假性↑
原因不明确,可能会干扰测定
长期阿片类药物的摄入
假性↑
原因不明确
铅中*
假性↑
原因不明确
急性或慢性失血导致的贫血
假性↓
包括溶血性贫血
脾肿大/脾功能亢进
假性↓
缩短红细胞寿命
怀孕
假性↓
缩短红细胞寿命
维生素E的摄入
假性↓
减少糖化
利巴韦林和α干扰素
假性↓
可能因为溶血性贫血
输血
假性↑
或假性↓
红细胞储存液中存在高浓度的葡萄糖(假性↑);稀释效应(假性↓)
变异血红蛋白
假性↑
或假性↓
取决于所使用的检测方法
一般杂合子变异血红蛋白不影响检测结果,纯合子变异血红蛋白影响检测结果
维生素C的摄入
假性↑
或假性↓
电泳法检测时可能导致结果假性升高;色谱法检测时由于竞争性抑制糖化血红蛋白的产生导致结果假性减低
方法学特异的干扰因素1
通常情况下,变异血红蛋白及衍生血红蛋白主要干扰基于糖化与非糖化血红蛋白所带电荷不同的离子交换色谱法,包括离子交换高效液相色谱法(HPLC)。某些测定方法在参考区间内不受变异血红蛋白及衍生血红蛋白的干扰,但随着糖化血红蛋白值的增高,干扰也会增加,需仔细观察测定结果图谱。
2血红蛋白病
变异血红蛋白HbS、HbC、HbD和HbE等可使测定结果假性降低或升高,主要取决于变异血红蛋白的种类和所采用的测定方法。
3醛亚胺(Schiff碱)的干扰
Schiff碱是HbA1c形成过程的中间体,也称“HbA1c前体”或“不稳定的HbA1c”,主要干扰基于糖化与非糖化血红蛋白所带电荷不同原理的离子交换色谱法,可参照厂家操作说明自动或手工去除Schiff碱的干扰。目前许多全自动的测定方法已经在很大程度上消除了Schiff碱的干扰,但个别样品的干扰依然存在,会使测定结果假性升高,离子交换HPLC法亦包括在内,因此,应仔细观察测定结果图谱。
我科糖化血红蛋白检测的干扰因素
对于一些比较常见变异血红蛋白HbC、HbS、HbE、HbD等在生化室的检测设备上可导致结果假性降低,但是通过数值和图谱峰值的变化,实验室人员可以初步判断可能存在变异血红蛋白,我们会在检验报告上增加备注说明、提出进一步检验检查建议。
当样本中胆红素浓度小于umol/L时,乳糜血样本其浊度小于福尔马肼浊度时,生化室设备是不受干扰的;而门诊化验室的设备在遇到高胆红素及高血脂样本时仪器会在检测之前自动识别出来并拒绝检测。
溶血样本在生化室检测设备上是不受影响的,而在门诊化验室设备上则会被仪器自动识别并拒绝检验。
还有一些其他非方法学特异性的干扰因素如:各种影响红细胞寿命的因素、相关药物、妊娠、进展迅速的1型糖尿病等无论在生化室还是在门诊化验室检测都将可能得到不可靠的数据,所以如果临床已知患者存在这些干扰因素,在解释检验结果临床意义时,要考虑到这些干扰因素对检验结果的影响,不能仅凭糖化血红蛋白指标用于糖尿病的诊断和治疗,应结合其他检查指标及临床指征进行综合判断。
关键词:案例研讨
某患者,女性,62岁,2型糖尿病,每日注射胰岛素治疗,近来有子宫肌瘤月经过多病史。日常血糖监控平均在10.6mmol/L,糖化血红蛋白预测应为8.3%,但实际检测为10.6%。
如何合理解释?
进一步检查血红蛋白75g/L,结合其他检查诊断缺铁性贫血,果糖胺结果为μmol/L(参考区间–),与血糖监控水平相符。
考虑糖化血红蛋白结果偏高为缺铁性贫血影响所致。
附表3:
血糖平均水平与糖化血红蛋白、果糖胺相关性
血糖mmol/L
糖化血红蛋白%
果糖胺μmol/L
5.4
5
7.0
6
8.6
7
10.2
8
11.8
9
13.3
10
14.9
11
16.6
12
各位专家、同道:
为了更好的与您交流,“东方检验科”公众平台现已开通留言功能,该功能可以直接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