吃,不是人生之目的,却是人生之必须。有些人以“物以稀为贵”的观念,认为野生的动植物不仅味道鲜美,而且还有药用价值和滋补作用,如蛇胆明目、穿山甲肉有助于缓解风湿等。当然,也不乏虚荣心作怪,认为食用昂贵的野味或者生海鲜等,似乎更“有特色”“上档次”。
但是,这些饮食行为存在着健康隐患。生或半生的食物、野味中都是病原体生存的好地方,比如寄生虫、细菌、病*等。
这些东西要慎吃
生鱼片等,可能携带肝吸虫
三文鱼、鲍鱼等刺身,蘸上海鲜酱油和芥末等调味品,或者浇上柠檬汁,是不是想想就要流口水了?打住!研究已经证实,这种吃法是感染肝吸虫病的重要途径。肝吸虫可以寄栖在肝脏和胆管内,引起胆管炎、胆结石、肝硬化、肝癌。
醉蟹醉虾醉螺,可能携带肺吸虫、霍乱弧菌等
醉虾、醉蟹与醉螺并称“淮扬三醉”,分别是以虾、蟹、螺为原料,按照一定的比例添加白酒、盐、糖等调料醉制而成。虽然味道鲜味、风味独特,但是可能会吃进肺吸虫!肺吸虫经口进入胃肠道,会导致腹痛和腹泻。
可以进入胸腔和肺部发育为成虫,还可以寄生于脑、脊髓、胃肠道、腹腔和皮下等多种组织器官,造成感染和损坏,严重时会导致不可逆的后遗症。除了肺吸虫,你还有可能因此感染副溶血性弧菌、霍乱弧菌等。
生血布丁、生猪肉等,可能携带绦虫
生猪肉,或者生猪血加上配料等制成食物要慎吃。猪是可能带有猪肉绦虫的,绦虫的幼虫可以寄生在人体脑、肌肉、眼等部位,引起囊虫病。此外,还可能存在猪链球菌感染的风险!
野味可能携带多种病*
世界各地出现的新发传染病,例如禽流感、埃博拉、中东呼吸综合征等,都和野生动物有关。已知能够感染人类的病原体有余种,其中近60%的病*、细菌、寄生虫、真菌等病原体均来自于动物体内,如蝙蝠可携带余种高致病性病*。
除此以外,野生动物作为一种异种蛋白被人体吸收后,也很容易引起食物过敏、中*等免疫反应,甚至还可能出现哮喘、全身水肿、呼吸困难等严重过敏症状,严重者可能危及生命。某些动物体内还可产生大量神经*素,如河豚体内的河豚*素,*性极强。
管住嘴,防止病从口入
1.要预防食源性疾病的发生,重点就是“管住嘴,防止病从口入”。
2.不吃生、不吃新奇、不吃野味,海鲜、肉类等都要洗净、做熟了再吃。
3.养成健康的饮食行为,饭前便后、加工食物前都要洗手。
4.做饭做菜时砧板和容器要做到生熟分开。
5.从正规渠道购买食物,确保来源安全性。
6.如果因为摄入某些食物引起不适,应及时就医。
膳食平衡,才能吃出健康人生
食物多样,谷类为主
食物分为五大类:谷薯类、蔬菜和水果类、动物性食物、大豆类和坚果类、油脂类。食物多样是平衡膳食的基本原则。不同食物中的营养素及有益膳食成分的种类和含量不同,只有多种食物组成的膳食才能满足人体需要。
因此,每天的膳食应包括谷薯类、蔬菜水果类、畜禽鱼蛋奶类、大豆坚果类等食物。食物多样应做到每日12种以上。
吃动平衡,健康体重
在吃动关系上,首先,定时定量进餐,以避免过度饥饿而引起的饱食中枢反应迟钝,进食过量。
其次,提倡分餐制,根据个人的生理条件和身体活动量,进行标准化配餐,记录自己的食物份和量。
第三,每顿少吃一两口。对于容易发胖的人,适当限制进食量,最好在感觉还欠几口的时候就放下筷子。
第四,减少高能量食品的摄入。学会看食品标签上的“营养成分表”,了解食品的能量值,少选择高脂肪、高糖含量的高能量食品。
各年龄段人群都应天天运动、保持健康体重。我们应该让身体活动成为一种习惯。而任何使身体动起来,令呼吸变快、心跳加速的活动都属于身体活动。
比如,利用上下班时间,增加走路、骑自行车、登楼梯的机会;增加户外活动;多进行散步、遛狗、逛街、打球、踢毽等活动。
多吃蔬菜、奶类、大豆
蔬菜水果是平衡膳食的重要组成部分,奶类富含钙,大豆富含优质蛋白质。膳食中我们应尽量做到餐餐有蔬菜,保证每天摄入—克蔬菜以及—克新鲜水果。
温馨提示,吃水果最好是在运动后,两餐之间或睡前2小时。糖尿病患者若血糖稳定,可在两餐之间摄入克以下的低糖类水果。
牛奶是膳食中钙的最佳食物来源。乳糖不耐受者可以选择酸奶。乳饮料不是奶。
适量吃鱼禽蛋瘦肉
中国医药教育协会护理专委会副主任委员、北京大学护理学院教授路潜建议,每周吃鱼—克,畜禽肉—克,蛋类—克,平均每天摄入总量—克。“优先选择鱼和禽,吃鸡蛋不弃蛋*,少吃肥肉、烟熏和腌制肉制品。”她说,外出就餐尽量用鱼和豆制品代替畜禽肉。
另外,《中国居民膳食指南(版)》对胆固醇提出摄入限制——毫克,特别强调了对膳食里饱和脂肪酸的控制,不超过总能量的10%,意味着不能大量吃肉、蛋、内脏。
对于高血脂患者,由于体内脂肪代谢能量受到影响,还是需要注意控制膳食中胆固醇的摄入,也提倡吃鸡蛋不弃蛋*。
少盐少油,控糖限酒
应培养清淡饮食习惯,少吃高盐和油炸食品。成人每天食盐不超过6克,每天烹调油25—30克。糖每天摄入不超过50克,最好控制在25克以下。每日反式脂肪酸摄入量不超过2克。足量饮水,成年人每天7—8杯(1—毫升),提倡饮用白开水和茶水;不喝或少喝含糖饮料。
生活方式的形成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不良生活方式改变也需要决心与恒心。首先要有健康意识,进而积极寻求正确的营养知识,并努力践行,从点滴做起,平衡膳食,才能吃出健康的人生。
来源
北京青年报马冠生/文、人民日报海外版付东红于洁/文
1
END
1
订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