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
宁德的王女士抱着7岁的孩子小晨(化名),
急匆医院儿科门诊,
带着哭腔喊道:
“医生,快瞧瞧我的孩子”。
此时,小晨的眼睛和皮肤发黄、
晕晕欲睡、浑身无力……
医院儿科创始人、中医主任医师李少春见状,立即为小晨检查。
从王女士口述中得知,两天前,小晨在饭前吃了点蚕豆,吃饭后就开始有些哭闹,喊不舒服,以为只是饭后不消化,睡一觉就没事,于是并没太在意。
第二天早上,她才发现小晨走路没力气、上学也没精神,经常犯困,眼睛和皮肤逐渐发黄,尿液酱油色,大便呈红色,还伴发烧、迷迷糊糊叫不醒。王女士赶紧抱着小晨来到医院。
凭着丰富临床经验,李少春主任当即给出诊断,系溶血性黄疸,马上安排小晨住院抢救。儿科住院医师詹海珠接诊后,随即进行了动态血常规等相关检查。儿科主任林德湘迅速组织团队对小晨进行一系列治疗。经过合力诊疗,小晨的症状得到缓解。
看到孩子得以恢复,王女士十分感激,但是她脑子里又充满了疑问,“小晨到底得的是什么病呀?还没恍过神,他就叫不醒了。”
▲李少春主任医师在为患儿做检查
出院后,李少春主任告诉王女士,小晨先天体质特殊,红细胞内缺乏葡萄糖-6-磷酸脱氢酶,正是因为两天前,小晨食用了蚕豆,蚕豆会引起体内的红细胞破坏加速,从而产生急性溶血性贫血。这病也叫“蚕豆病”,起病急、发展快,若不及时治疗,后果严重,会危险生命。
什么是蚕豆病?
李少春主任说,蚕豆病又叫遗传性葡萄糖-6-磷酸脱氢酶(G-6-PD)缺乏症,是最常见的一种遗传性酶缺乏病,40%以上的病例有家族史。
这种病3岁以下儿童高发,男性占90%,起病急骤,多在进食蚕豆或者蚕豆制品后1-2天内发生急性溶血,最长者可相隔9天。
主要表现为贫血、黄疸、尿液呈浓茶色甚至酱油色等症状。如果不及时纠正贫血、缺氧和电解质平衡失调,可能导致死亡。
这类人群不宜吃蚕豆制品
蚕豆虽然营养价值高,绿色新鲜美味,但不是每个人都可以享受的。李少春主任提醒:
对于有蚕豆病家族病史的人群以及出生时有黄疸的新生儿、G-6-PD酶降低的人群最好不要进食蚕豆、豆腐、酱油等蚕豆制品。
对具有氧化作用的止痛退烧药、抗疟药、磺胺类、呋喃西林类、大剂量维生素C、阿司匹林等药物也需谨慎服用。
如果孩子食用蚕豆后,出现发热、呕吐、腹痛、皮肤发黄、尿液颜色加深等症状,要立即就医。
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