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溶血性贫血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医生提醒血常规检查时,如果3项指标升高, [复制链接]

1#

现今社会,80%以上群体已经觉醒健康意识,他们开始把定期检查纳入生活清单。

问题在于,医院检查项目不胜枚举,常常让人眼花缭乱,不知作何选择。主治医生认为,血常规筛查有诸多优点,能够帮助患者监测血液异常情况。

血常规检查,究竟有哪些作用?

医学界公认,血常规检查,在监测全身疾病方面,有临床实践意义。

具体来讲,血常规检查主要监测5种指标:

红细胞

免疫白细胞

血小板

淋巴细胞

血红蛋白

红细胞增多,意味着患者造血功能存在问题;红细胞数量锐减,将有一定几率诱发缺铁性贫血。

白细胞增多,则代表着患者内环境有炎症感染情况;白细胞数量缩减,往往是免疫屏障破溃征兆。

血小板指标低于正常标准,说明凝血功能不足,伤口很难愈合;血小板非常规凝聚,是内部出血、血栓生成预警。

综上所述,常规检查项目中,血液抽验性价比较高,能够使部分病症无处遁形,在维持患者身体健康方面有显著作用。

医生提醒:血常规检查过程中,如果报告显示3项指标偏高,患者就需要做进一步检查

——血红蛋白指标超出正常标准

血红蛋白和红细胞是一对“亲兄弟”,两者相辅相成,它们是血氧运输主要载体。一般来说,血红蛋白指标偏高有两种因素:

首先是生理性原因,比如某些高原地区居民,他们所处地段氧气稀薄,想要维持正常血氧供给,血红蛋白就得付出百倍努力。

其次是病理性原因,慢阻肺、真性红细胞增多症、红细胞代偿症等,都会导致血红蛋白指标异常上涨。

——淋巴细胞数量增多

血液科医生明确指出,正常群体内环境中,通常有20%~40%左右淋巴细胞,它有3个主要职责:一是免疫应答,二是免疫识别,三是抵抗细菌病毒入侵。

综合来看,淋巴细胞数量增多也要视情况而定:一方面是免疫功能缺陷引起的炎症感染,青少年儿童、中老年群体是“重灾区”,临床典型症状就是慢性肝炎、腮腺炎、带状疱疹等。

另一方面则是生理性病因,比如伤口破溃、呼吸系统病症等,它们会导致免疫屏障受损,内环境病原体数量水涨船高,淋巴细胞肯定要临危受命,通过增高计数等手段,对前者进行消杀。

——白细胞指标上涨

白细胞是机体免疫屏障第3道防线,它是内环境“捍卫者”。一旦有细菌病毒入侵,它们就会出现应激反应,迅速吞噬病原体。

特别提醒,某些血液性疾病,也会引起白细胞指标异常,青少年儿童急性白血病最为典型,必须引起警惕。

血常规检查完毕,患者要注意哪些问题?

第一,部分群体由于体质特殊,抽血化验后会出现头晕头痛、低血糖情况,可以通过卧床休息、适量饮用糖水改善。

第二,医护人员抽完血后,患者需要用干燥棉球轻轻按压针眼部位,以此来促进伤口快速愈合。

第三,如果伤口出血量较多,就需要患者用棉球长时间按压,否则就有一定几率引起炎症感染。

第四,皮下淤青、皮下瘀血都属于正常现象,3~5天即可自行消失。

第五,血常规检查后,伤口尽量不要碰水。

第六,抽血化验后2~3天,如果伤口依旧肿痛,可以通过毛巾热敷等手段减轻不适感。

第七,充足睡眠可以强化造血功能,恢复血液浓度。

你做过血常规检查吗?对它有哪些不同看法?欢迎留言探讨。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