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些风轻云淡的日子里,总是喜欢一个人,默默的坐在藤椅上,守望*昏。看夕阳渐渐的落下,那天边的胭红,远离了浮华的喧嚣,在心灵深处,蔓延了一份难得的宁静!
如今已是十月金秋,天高云阔,雁南飞,秋意浓。医院血液内科的病房里,住着一位特别的患者——一位原本从事“建筑工程设计”的男士!
该男士30余岁,身材擎长,皮肤黝黑,间或有皮肤瘀斑。在大部分时间里,他的口鼻被口罩遮住,双眼笑意盈盈,偶尔摘下口罩,口唇或红润或淡红或苍白……这完全取决于他此时的血红蛋白水平。因为,他是一位患有“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的血液病患者。
这位患者已有14个月的病史,原本计划进行异基因造血干细胞治疗,却不想出现了难缠的肺部真菌感染,病程迁延近一年未愈,需长期应用抗真菌药物,且间断输注血小板和红细胞支持治疗。
因为长期住院,该患者已辞去工作。到此处,这似乎是一个沮丧又沉重的故事,但并不是故事的全部。事实上,这位爱笑的男士,仍旧“躬耕不辍”,设计出身的他目前成了一名自由工作者,经常在病房支起小桌子、摆好笔记本电脑,继续进行工作。
不但如此,自今年3月起,他就一边工作一边备考国家一级建造师资格考试。“我去年已经试了一次,今年应该没有问题,呵呵……”他很有把握。
考前一周,他喝完药还不忘叮嘱道,“考前我要输一袋血小板和两袋红细胞,保证2天的考试状态!”听他说话的语气,就像考前要吃顿好吃的补充能量一般稀松平常,风轻云淡。
事实上,他为人子,为人夫,为人父,是家庭的顶梁柱,顶着全家的希望,顶着疾病的反复……但他始终积极面对生活,面对一些不幸……
写下这个故事,是因为这真是一个励志、温暖的故事,我们有什么理由不努力生活!
写下这个故事,也想告诉更多的人,一定要珍视健康,珍视时光,珍视你爱和爱你的人!
医院血液内科,一个专业的血液病治疗团队,始终以精益求精、专业谨慎的态度,守护患者安康!
在这里,许多暖心的故事正上演……
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MDS),是一组起源于造血干细胞,以血细胞病态造血、高风险向急性髓系白血病转化为特征的难治性血细胞的质、量异常的异质性疾病。
该病的常见表现为,单系或多系血细胞减少,血常规结果体现不同程度的贫血、血小板减少、白细胞减少,临床上相应体现为乏力、头晕,皮肤黏膜出血、发热(感染),全面准确的诊断依靠抽血化验及骨髓穿刺检查等。
该病的国际预后评分系统(IPSS或IPSS-R),是其预后评估和治疗指导的重要依据,可选择的方案有支持治疗、促造血治疗、诱导分化治疗、免疫调节剂、去甲基化药物、联合化疗、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治疗等。
丁现超,医院血液内科主任,主任医师,医院血液科大主任,年毕业于河南医科大学医疗系。河南省医学会血液科分会委员,河南省医师协会血液科分会委员,河南省抗癌协会血液肿瘤委员会委员。
从事血液内科临床医疗、教学工作20余年。先后在天津血液学研究所和北京医院进修学习2年,有丰富的专业理论知识和临床实践经验。能熟练解决血液科各种疾病如红细胞性疾病如再障,溶血性贫血及出凝血性疾病如血小板减少症和血友病的诊治,特别擅长白细胞性疾病如急性白血病,慢性白血病,恶性淋巴瘤,多发性骨髓瘤等血液系统恶性肿瘤的诊断治疗;已治愈急性白血病患者余例。对很多罕见疑难和危重血液病亦有独到见解。对原因不明发热性疾病和风湿免疫性疾病如系统性红斑狼疮等疾病也有丰富经验。发表论文30多篇,撰写专著2部,获科技成果进步奖4项,专利1项。
投稿:血液内科王真真
整编:宣传办
医院
长按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