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粒”是慢性粒细胞白血病的简称,是由于第9号和22号染色体发生易位导致的恶性血液疾病,因此,每年的9月22日被定为国际慢粒日。
不少人对这个病闻之色变,医院肿瘤中心李宏良博士表示,随着现代医学的发展,这个曾经的“不治之症”,现在通过规范治疗和定期监测,已被驯服成白血病中的“温柔派”,实现可治、可控,部分患者甚至可实现“停药”。
“慢粒”不可怕,规范治疗可获长期生存
66岁的何阿姨今年3月份开始出现容易乏力劳累、胃口差、腹部胀满不适的症状,半年来体重减少了20来斤,医院就诊时发现白细胞数值异常升高,达×/L(正常值在3.5-9.5×/L之间),经肿瘤中心血液病专家李宏良博士诊断为慢性粒细胞白血病。
何阿姨的家人听到确诊消息时,感到震惊和绝望。因为认识不足,普罗大众认为白血病就是“血癌”,肯定活不长久了,还以为只能通过强烈的放化疗、乃至骨髓移植才有机会治愈,后续还有严重的副反应,以及需要承担高额的治疗费用……殊不知,“慢粒”虽然曾被认为是“不治之症”,但随着现代医学的发展,尤其是靶向药物的出现,其已被驯服成了白血病中的“温柔派”,变成了可治、可控,甚至可以实现“停药治疗”。
通过李宏良的耐心解释,在得知慢粒患者通过药物治疗和定期监测,可以像高血压、糖尿病患者一样工作、生活,何阿姨的家人才放下心头大石。
数据显示,目前“慢粒”在我国的年发病率约0.39-0.55/10万,占成人白血病的15%,主要发病年龄在45到50岁。
李宏良表示,白血病在临床上常分为急性、慢性两大类型。急性白血病病情急重,而慢性白血病病情发展相对较缓慢。由于急性白血病患病人数较多、人群较广泛而受到社会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