弧菌属(Vibrio):为一大群菌体短小,弯曲成弧,G-单毛菌,运动极活泼,分布广泛,多存在于水中,对人有致病性主要为霍乱弧菌和副溶血弧菌。
第一节霍乱弧菌
■霍乱弧菌的发源地:
霍乱是一种烈性肠道传染病,有3个疫源地
印度恒河三角洲(霍乱弧菌古典生物型):
六次世界性大流行,始于年。
印尼苏拉威西岛(霍乱弧菌ElTor生物型):
第七次世界大流行,始于年至今未停止,累及多个国家。
孟加拉湾(O群霍乱弧菌):
始于年,危害相同。
一、生物学特性
1、形态染色:
G-弧菌,单鞭毛,穿梭样动力,鱼群状排列,有菌毛,个别有荚膜,无芽胞。
2、培养特性:
兼性厌氧,氧气充分生长良好。营养要求不高,耐碱不耐酸(pH7.4-9.6),故用pH8-9碱性培养基,形成光滑透明湿润的“水滴样”菌落,分离(选择)能在无盐培养基中生长(区别其它弧菌)。
3、生化反应:
触酶、氧化酶(+),硝酸盐还原(+),靛基质(+)
4、抗原分型:
根据0抗原的不同,有个血清群,其中O1群、O群可引起霍乱,其余不致病或仅引起胃肠炎等,O1群包括两个血清型:古典生物型和埃托生物型(E1-Tor)。
5、抵抗力:
较弱,干燥时易死亡,水环境中可存活两周(水源性传播,水性爆发);怕酸——正常胃酸4min;不耐热——℃,1-2min;对消*剂敏感,可用漂白粉处理病人的排泄物或呕吐物。
二、致病性与免疫性
1、致病物质:
①霍乱肠*素——最强烈的致泻*素
②菌毛:使细菌定植于小肠
③鞭毛:鞭毛运动有利于细菌穿过黏膜表面黏液,其致病机制与ETEC的LT相似,但作用强烈得多。
2、所致疾病:霍乱
■传染源:病人和无症状感染者的粪便污染的水源和食物。
■传播途径:经口传播
■潜伏期:2-3d
■临床表现:剧烈吐泻、米泔样,每日数十次,持续2-3天,失水ml,严重吐泻引起水电解质紊乱,脱水酸中*,肾衰、循环衰竭、休克、死亡,及时补充液体和电解质,大大降低死亡率。
■免疫力:病人愈后可获得牢固免疫。但以前感染O1群获得的免疫对O群感染无交叉保护作用。霍乱弧菌引起的肠道局部黏膜免疫是霍乱保护性免疫的基础。
三、微生物学检查法
烈性传染病(发病率高、流行迅速、死亡率高),早期、快速、准确诊断(尤其首例)对防治蔓延意义重大。
1、标本:“米泔样”便及呕吐物,快速送检,指定实验室
2、直接涂片镜检:悬滴法或暗视野显微镜,观察穿梭样运动有助于诊断。
3、分离培养鉴定
4、快速诊断:荧光菌球法,SPA协同凝集试验
四、防治原则
加强国境检疫,加强水源及粪便管理
及时检出病人,隔离封锁疫区
疫苗接种
对症治疗,及时补充液体和电解质,预防大量失水引起的低血容量性休克和酸中*,及时抗菌治疗。
第二节副溶血弧菌
副溶血弧菌:嗜盐性弧菌,沿海地区常见,存在于近海海水、海泥、海产品中,年首发于日本大阪,主要引起食物中*。
一、生物学性状
1、G—弧菌(多形性),单鞭毛
2、具有耐盐性(与霍乱弧菌的显著差别),在含有3.5%NaCl培养基中生长良好,无盐不长,>8%也不长。
3、神奈川现象(KP):神奈川现象(KP):在特定条件下,副溶血性弧菌中某些菌株在含高盐(7%)的人O型血或兔血及以D-甘露醇为碳源的我妻琼脂平板上可产生β溶血,该现象作为鉴定致病性与非致病性菌株的一项重要指标。
二、致病性与免疫性
1、致病机制不甚明确
(KP+为致病株、KP-不致病)
KP+有耐热性溶血*素(耐热直接溶血素和耐热相关溶血素)及黏液素及黏液素酶
2、引起食物中*
好发夏季,误食未熟海产品等而致,潜伏期短5-72h(24h),急性胃肠炎症状,水样便,病程短,可自愈。
3、病后免疫力不牢固,可重复感染
第十二章螺杆菌属
幽门螺杆菌
一、生物学特性
■G—,菌体弯曲呈螺旋型、S形、海鸥形,有鞭毛(从毛菌)
■微需氧,营养要求高,生化反应不活跃,但尿素酶丰富——快速脲酶实验强阳性(主要鉴定依据)
二、致病性与免疫性
■传染源:人
■传播途径:粪口途径
■致病物质和致病机制不清主要与以下疾病有关:在以下疾病中本菌的检出率很高,80~%
§慢性胃炎
§胃溃疡
§胃癌
§胃黏膜相关B细胞淋巴瘤
§十二指肠溃疡
三、微生物学检查法
1、直接镜检
2、检测尿素酶活性(常用):尿素酶丰富,可迅速分解尿素释放氨,是鉴定该菌的主要依据之一。
3、分离培养
4、抗原、抗体及核酸的检测
四、防治原则
疫苗正在研发中
枸橼酸铋钾+抑酸剂+抗生素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