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友防肾病,应规范筛查
中华预防医学会糖尿病预防与控制专业委员会常委
天津医医院内分泌代谢科主任医师常宝成
天津医医院肾病内科姜莹莹郑妙艳
糖尿病肾病是糖尿病最常见的微血管并发症之一,也是导致尿毒症的主要原因。然而,该病因起病隐匿,缺乏特异临床症状,往往一经发现,就已经发生了严重的肾损伤,快速进入尿毒症阶段。尿毒症则需长期依赖透析治疗,且合并症多,死亡率高。因此,及时进行相关化验检查,有助于早期发现糖尿病肾病,避免患者错失诊治时机,进而防止或延缓进入尿毒症期。
如何早期发现糖尿病肾病?
2型糖尿病确诊后立即筛查
2型糖尿病在诊断时即可伴有肾病,因此确诊2型糖尿病后应立即进行糖尿病肾病筛查;1型糖尿病患者可在诊断5年后筛查。
糖尿病肾病筛查指标包括尿常规、尿白蛋白/肌酐、血肌酐,并进一步评估肾小球滤过率。如果指标正常,则每年评估一次上述指标。
如果以上指标异常,则3~6月再评估,若3次中有2次尿白蛋白/肌酐≥30毫克/克,或肾小球滤过率<60毫升/分钟,且排除感染等其他干扰,亦排除其他原因引起的肾损伤,则可诊断糖尿病肾病。
糖尿病肾病应检测哪些指标?
根据肾功能损伤程度做相应检测
微量白蛋白尿且肾功能基本正常或轻度下降者(尿白蛋白/肌酐<毫克/克,且肾小球滤过率>60毫升/分钟)每年至少进行一次肾损伤指标评估,包括肾功能、尿白蛋白/肌酐或24小时尿蛋白定量、尿常规,必要时可选做尿β2微球蛋白、血清胱抑素等,以及肝功能、血脂等生化指标,并进行眼底镜筛查糖尿病视网膜病变、肾脏超声了解肾脏大小及形态。每3个月评估糖化血红蛋白,每日监测血压水平。
大量白蛋白尿且肾功能基本正常或轻度下降(尿白蛋白/肌酐≥毫克/克,肾小球滤过率>60毫升/分钟)或无论蛋白尿水平如何但肾功能中度下降者(肾小球滤过率30~60毫升/分钟)每年至少检测2~3次上述指标。同时,需检测血电解质情况;若合并有贫血者,需额外检测血清铁、铁蛋白、总铁结合力、维生素B、叶酸水平等,评估造血原料是否缺乏;合并有血钙、血磷异常者,需检测甲状旁腺激素、维生素D、骨源性碱性磷酸酶及骨密度;合并低蛋白血症者,需检测总蛋白、前白蛋白水平,并增加凝血指标检测;合并严重水肿者,需额外检测心肌酶、心肌损伤标志物3项、下肢动脉超声、超声心动图、下肢深静脉超声、胸部CT等。
肾功能重度下降者(肾小球滤过率<30毫升/分钟)每3个月至少检测一次上述指标。同时需监测每日尿量及体重情况,对于水肿严重、尿量减少,合并心力衰竭、高钾血症等患者,需增加检测频率,在专业医师指导治疗的前提下,甚至需要评估进入透析治疗的必要性。
如何正确留取尿标本?
选取晨尿中段为宜
尿标本的留取主要包括晨尿和24小时尿。那么如何正确留取尿标本呢?
晨尿常被用于检测尿常规和随机尿生化女性清洁外阴、男性清洁尿道口后留取清洁中段尿10毫升。留取时间以清晨第一次尿最好,而中段尿的留取方法为弃去开始排尿的尿液和即将结束的尿液,留取排尿中段的尿液,可于开始排尿后快速数1、2、3后用尿杯接取尿液。
24小时尿常被用于检测尿蛋白总量及尿电解质可于上午7点开始准备留取尿标本(其他时间亦可,但建议不晚于上午8点),第一次尿液弃去不保留(也就是说第一天第一次尿不用留),此后每次尿液均排至同一个清洁容器中(容器最好有刻度),置于阴凉处,直至次日上午7点最后一次排尿。本次尿液须排至容器中(与前一天第一次尿的时间必须相同,并且最后一次排尿标本必须保留)。准确测量24小时尿液总量,将全部尿液混匀后,从中抽取10~20毫升尿液放置尿管送检,同时务必将24小时尿液总量标记于化验单或送检尿管上。
值得注意的是,在进行糖耐量试验或强化CT当天不留取24小时尿。留取24小时尿液期间正常饮食、饮水,勿暴饮暴食(尤其是高蛋白饮食),避免剧烈运动。可不停用降压、降糖、调脂等药物。如遇月经期或出现感冒、发热、腹泻等特殊情况需暂缓留尿,等经期结束、感冒等病情好转后再行留取。
正确留取尿液标本是保证准确检测的基石,希望患者能够正确留取尿标本,上交合格尿标本,与检验科室、临床医生打好“配合战”。
血肌酐检测结果真实吗?
羟苯磺酸钙对检测血肌酐有负干扰
血肌酐是临床指标,也是评估肾功能的重要指标。血肌酐的医院有所差异,包括酶法和苦味酸法,并且以酶法居多。但是血肌酐水平较易受其他因素干扰,除了受肌肉含量和饮食习惯影响外,也可能受到药物的影响和干预。
羟苯磺酸钙是一种降低血管通透性、减少血小板聚集和血液黏稠度的药物,常用于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治疗,在糖尿病患者中应用广泛。而恰恰是这样一种临床应用广泛的药物,却可以使酶法检验下的血肌酐值出线严重偏差,导致血肌酐值测定值假性偏低。因为羟苯磺酸钙具有一定的还原性,可以消耗掉酶法检验中的化学物质,造成血肌酐的化验错误,并且服药24小时内的血药浓度就可以达到干扰血肌酐检验的程度,所以只要服用该药期间,在一天当中的任何时间检测血肌酐均可受到影响。
因此,在进行血肌酐测定前,尤其是广大糖尿病患者,首先应明确用药史,是否服用羟苯磺酸钙,明确血肌酐水平是否可能因为该药物影响而被错误评估,进而影响对于肾功能的判断。同时,若患者病情允许,可暂停用该药3~7天,再进行血肌酐水平的检测。
实际上,除了羟苯磺酸钙之外,维生素C也同样可以干扰血肌酐的测定。值得一提的是,在酶学检测方法下,维生素C可以使检测值低于真实值;而在苦味酸检测下,却可以使检测值高于真实值。所以,患者切勿因药物的干扰而错误地评估疾病。
转载请注明来源保健时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