肾脏性贫血,临床上一般称之为肾性贫血,所谓贫血指的是血液中的红细胞数量减少,血红蛋白浓度下降,正常的情况下,红细胞在骨髓中生成,需要有促细胞生成素这种激素的参与,这种激素的分泌场所就是肾脏。所以当出现肾功能衰竭的时候,肾脏分泌这种激素的能力下降,造成促红细胞生成素的缺乏就会导致骨髓造血能力的下降,进而导致肾性贫血。这种情况一般是发生发生在患者的血肌酐已经超过umol以上的时候才会逐渐出现肾性贫血。
导致肾性贫血的原因
#肾性贫血#指的各种慢性肾脏病,尤其是发展到慢性肾功能衰竭或尿毒症时期出现的贫血。具体的原因包括红细胞生成减少、红细胞破坏增加及红细胞丢失增加增加等。
1、红细胞生成减少
患者由于肾脏损伤,会导致肾脏产生促红细胞生成素减少,导致红细胞生成减少,为肾性贫血的主要原因。患者血液中存在大量尿毒症毒素也可抑制促红细胞生成素的生成,造成促红细胞生成素相对不足。如果患者出现消化道失血、透析失血、频繁抽血检查、炎症等,均可造成体内铁绝对或相对缺乏,也是导致肾性贫血的重要原因。
2、红细胞破坏增加
尿毒症毒素中的胍类及其衍生物,可以抑制红系祖细胞的生长,增加红细胞脆性,使红细胞寿命缩短,更容易被破坏。
红细胞
3、慢性失血造成贫血
肾脏病患者由于尿毒素蓄积,肠道常常处于微炎症状态,易诱发消化道出血,造成贫血,需要找到出血部位及时纠正出血,并且改善凝血指标来促进伤口愈合,减少失血,纠正贫血。
但是有一些肾脏疾病的患者,即使是肾功能还在正常范围内仍然有可能会引起肾性贫血,比如说系统性红斑狼疮性肾炎的患者,狼疮既损害了肾脏,造成了这种肾炎,同时狼疮又会损害造血系统,从而导致了患者出现贫血,这是在临床上有可能存在的一种同时有肾炎又有贫血的情况。
肾性贫血有贫血的一般表现,比如疲乏、头昏、面色苍白、注意力难集中、心悸等。另外,还有可能出现慢性肾脏病的临床表现,比如食欲下降、恶心等,还可能并发消化道出血等疾病。
1、面色苍白
是肾性贫血最常见的表现,主要是因为贫血时皮肤黏膜供血不足。
2、疲乏、头昏
贫血时血红蛋白降低,供氧不足,可导致疲乏和头昏。
3、神经系统表现
表现为注意力不集中,记忆力和智力下降。贫血会直接导致组织缺氧,造成脑细胞受损,影响到患者注意力、记忆力和智力。
脑细胞
4、气短、胸闷、心悸
贫血严重影响到心脏供血,心脏供氧不足就会出现呼吸困难、心悸等症状。
5、食欲下降、恶心、呕吐
慢性肾脏病可以使钠水潴留,造成胃黏膜水肿,从而出现恶心、呕吐、食欲下降。
除此之外,还有毛发干枯、性欲下降、肌无力等其他症状。肾性贫血主要是缺乏由肾脏分泌的促红细胞生成素导致,因此,肾病伴有贫血的患者,多数需要使用促红细胞生成素进行治疗。部分患者疗效不佳,应注意是否缺铁,根据情况适当补铁。还有其他导致贫血的原因,也要积极纠正,如继发性甲状旁腺功能亢进、炎症等。
可以在医生的指导下,服用一些药物治疗,切勿私下服用其他药物,自行停止或者是减少药物的服用。临床上有一类新型药物,低氧诱导因子脯氨酰羟化酶的抑制剂,也可以促进促红素的生成和利用,以及促进铁的利用,能起到良好的纠正肾性贫血作用。